媽媽,妳也跟我一樣嗎?進入更年期,也就是第二青春期,不只要面對自己的情緒變化,還要面對正進入青春期孩子的白眼和髒話⋯⋯妳忍不住不斷的問自己:那個小時候聽話乖巧的小孩,到哪裡去了⋯⋯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與獨立
為了獨立,腦神經發展,就是「什麼都是⋯⋯No」!!
或者,不說話不回應不行動的「三不抗議」~
許多家長在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時,往往會先陷入複雜的「情緒」裡,各種情緒覆蓋下,很容易忘記「理性」的解決問題,以及「感性」的情感支持,而不自覺的卡進「爭輸贏」的爭執中。然而,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控制,而是更多的「尊重」與「信任」。
所以和家裡的青春期孩子相處時,一旦被孩子白眼,或者口出髒話、隨時面露不耐煩時,我心裡都會先跳出這句話提醒自己:「我的孩子現在不是我的孩子!深~呼~吸~」,來幫助自己轉換情緒。
然後,曾經猛K的一大堆「腦科學」或「大腦發展」的書就開始發亮,再次提醒自己: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要開始尋找自己的自我認同,他們希望在家庭與社會中獲得一定的地位,但是他們同時也知道自己在經濟上仍然需要依賴父母,所以很容易產生矛盾與自卑感。
這時候如果父母不是溫暖且理解的陪伴支持,而是透過權威壓制,例如:「你成年以前,我還是你的法定監護人,什麼都還是我說了算⋯⋯」,或者更糟糕的以金錢,尤其是零用錢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把零用錢做為獎賞或懲罰的依據,這只會強化孩子的叛逆心理,甚至影響親子關係,造成親子彼此內在的傷痕。
所以,一如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一路「放下(但不放棄)」自我的很多「樂子」和「夢想」,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要再次學習「放下」的,正是我們的「情緒」和「父母的角色帽」,試著在更多時候,戴上孩子朋友的角色帽,一旦親子衝突發生時,無論是大衝突或小衝突,與其爭輸贏,不如學會尊重孩子,將他們當作可以平等對話的成人,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信任與支持。當孩子獲得應有的尊重,他們才會願意與父母溝通,進一步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或者修復彼此曾經受傷的親子關係。
親子教養技巧:抓大放小,建立良好家庭關係
曾經我在工作上遇到一位主管,她總是能在其他主管在老闆面前爭輸贏時,巧妙又滑順的全身而退。儘管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有很多地方我個人並不太認同,但是針對父母和孩子同時身處青春期,都相對任性和叛逆時,很建議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家長,可以採用她的「抓大放小」的策略,來留給彼此更大、更彈性的空間。
什麼是「抓大放小」呢?就是堅守原則性的底線,但允許孩子在小事上擁有自主權,學習負責任。
哪些要「抓大」?哪些要「放小」呢?
✅ 抓大:父母應該堅持的底線
1.法律禁止的行為:如未成年飲酒、吸毒、騎機車等,這些必須堅持不能妥協。
2.影響家庭的行為:如家庭聚會、家務分工等,應與孩子協調,而非強制要求。
❌ 放小: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決定的事情
1.穿著與打扮:只要符合學校規定,家長不必過度干涉。
2.房間整潔度:允許孩子管理自己的房間,除非影響家庭衛生。
3.交友選擇:與其禁止,不如透過開放式對話了解孩子的朋友圈。
4.3C使用時間:與其碎唸或呼架,不如了解孩子在玩什麼迷什麼,從參與中找到對話討論的空間。
當父母學會「抓大放小」,讓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他們不僅能夠學習獨立,也會對父母的管教方式更加接受,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把孩子當成成人,信任他,支持他,尊重他,一起度過青春期叛逆!
建立良好親子溝通,避免無謂的衝突
2025農曆年後開工,除了傳來Ai發展正用著更快的速度改變世界外,相信很多父母都在「大S猝逝」的新聞衝擊下,深刻感受到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和痛心,在這麼多天使的生命提醒下,我們更該思考的是,什麼才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什麼樣的關係,才是你這輩子最渴望的愛與陪伴。
當妳想透了,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變化,妳就能相對簡單的「放下」,放下父母的過度干涉和不信任,學習傾聽,學習避免因為小事爭輸贏,而傷害了更深遠更重要的親子關係。
家長真正應該爭取和努力的,從來就不是孩子的服從,而是尊重、理解與信任;反過來,孩子也是。當孩子能感受到被信任,他們會更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封閉內心、對抗家庭。因而,父母也能在被孩子信任的關係連結和情感流動中,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和被愛的存在價值,以及「這輩子所為何來」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