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上線的韓劇《Go Back夫婦》(中譯《告白夫婦》)意外插進筆者中秋連假追劇排隊片單裡,於是擠壓收假前所有零碎時間,一個人躲在房間裡一會兒大哭一會兒大笑地,一口氣追完了12集內容,陪伴劇中結婚14年但是剛辦完離婚登記手續的小夫妻,穿越時空一起回到他們當初相愛的大學歲月,參與他們原本想要改寫人生,卻總是在放不下對彼此濃厚關愛的各種牽絆下,再次愛上對方的感動。

原本以為這是部脫離現實的青春偶像劇而已,沒想到劇情裡對婚姻生活的「寫實」程度,大大超乎我個人意料之外,引起我這個已經結婚20年,認識另一半超過30年的已婚太太深度共鳴。

愛還是不愛?生活累積的一切是幸還是不幸?

尤其是深陷婚姻泥淖裡的人們,總是忍不住反覆掙扎問自己的:「我到底是愛?還是不愛?」、「難道現實已經把我們的愛情都磨光了嗎?」「這麼多年累積的同甘共苦、習慣默契、信任依賴,這些都不是愛嗎?」「我是不是一開始就選錯了?愛錯人了?」

放下「角色」看到「人」,以「人」來替代「角色」。

放下「角色」看到「人」,人與人的互動,以「人」來替代「角色」。
Credit: Celia Chen

這些愛與不愛的迷惑,在劇情中交叉開展出兩條主要脈絡:

脈絡一: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還是都做不到(好),我真的盡力了⋯⋯

劇中扮演「先生」角色的崔半島有一段戲讓身為「媽媽」和「妻子」角色的我同時覺得心疼,他說:

「我怎麼會這個樣子?我為什麼,沒有一件事順心?我一直以來,沒有一刻不是真心的,我已經盡力了,但為什麼一切都像十年前的這天一樣糟糕透頂,為什麼?我拼了命的努力想過好日子,卻總是在道歉,一直心存愧疚呢?我也跟妳一樣,很想念岳母,我也跟妳一樣想念岳母⋯⋯」

這段身為「妻子」角色的女主角馬珍珠等了10年的話,直到兩個人都擺脫了「先生」和「妻子」的角色後,才有機會「被」聽到⋯⋯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說:「男女進入婚姻關係裡,配偶的部份,不只是你和我,還有我們!」

原本單純只是「你」和「我」的個人角色,一旦結婚後,關係就變得複雜了。那個「我們」,不只是「你」加上「我」,還包括了「我們共同的經歷,我們共同的擁有,以及我們共同的累積!」(延伸閱讀:薩提爾共學:家庭問題起於第三者,也改變於第三者)

「配偶」有三個部份:你、我,和我們。

「配偶」有三個部份:你、我,和我們。
Credit:Celia Chen

那「我們」,可能是孩子、可能是彼此的原生家庭,可能是整個家庭,如何順順的運轉,我們如何共同努力,去創造1+1>2的雙贏和綜效?!(延伸閱讀: 薩提爾共讀:婚姻可以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幸福家庭的支柱!)

因而,原本純粹的「我」和「你」,被賦予了各種角色,薩提爾女士用「角色帽」的生動概念來解釋這些角色,一個女人,除了是她自己,頭上還戴著妻子、媽媽、家庭女主人、女兒、媳婦、妯娌、姐妹、舅媽姑母等各種角色帽,當然,還有這位女人原本的朋友、同學、同事、團隊主管、各種組織職務等互動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卸下各種「角色」,回到曾經彼此單純相愛的「男人」和「女人」,回到「人」

同樣的,一位男人,身上也有著他自己、先生、爸爸、家庭男主人、兒子、女婿、伯叔、兄弟,以及朋友、同事、團隊主管,各種組織職務等互動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每多一個角色,多戴上一頂角色帽,脖子承受的重量就重一點,因為每個角色都揹負著自己和別人對這個角色的定義、觀點、期望、感受、渴望⋯⋯和因為這些揹負而衍伸的各種「應該」、「不應該」。

難就難在,即使是天天聽得到對方呼吸聲的枕邊人,對這些角色的「應該」「不應該」都不一致。一如劇中馬珍珠哭著質問:「你為什麼不陪我一起哭?你為什麼可以這麼輕率地笑,可以放下⋯⋯」全知的觀眾知道,男人其實在回家前總是躲在門口哭,然後強顏歡笑走進門,因為他想給的愛,他以為的保護和先生這個角色的責任是:「不能讓妻子哭,要讓妻子笑!」

於是女主角說了⋯⋯

「重點不是保護我,而是要在一旁陪伴我,你不應該努力養活我,而是該努力和我一起過日子,我哭了就陪我一起哭,要和我一起難過,不論過了多久。」

不要相信眼睛看到的,大部份時候,它不是妳以為的事實。

Credit:Celia Chen
不要相信眼睛看到的,大部份時候,它不是妳以為的事實。

脈絡二:為什麼我們明明相愛,卻感受不到對方的愛⋯⋯

現代人比古代人幸福的地方在於,大部份的婚姻是自由戀愛開門,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的被命運安排。然而現代人比古代人困難的地方也在於,選擇太多、誘惑太多、生存愈來愈複雜、複雜到,原本相愛的兩個人,到最後被現實折磨成彼此相恨,或是冷漠相視老死不相往來⋯⋯

但是恨的反面,其實還是愛。冷漠的源頭,其實來自曾經的深愛的絕望。

「有些事久而久之習慣了,就被當成理所當然。我愛的人對我的好意,以及我擁有的幸福,我們一直以來都視為理所當然,就像一切原本就該這樣,但在失去一切後才明白,沒有什麼事是理所當然的,包括某個人的存在。」

劇中舖陳了非常多原本的「愛」,進入婚姻卻變成後來的「理所當然」,而這些劇情和橋段,平凡到,幾乎每對夫妻在每一個家庭裡,都可能正在經歷,或者,已經成為過去和即將面對的未來。

「理所當然」的習慣向來是親密關係的殺手。另一個殺手,是「沒有說出口」的誤解。

開放且滋潤的家庭,他們會問「如何」,而不問「為什麼」。

開放且滋潤的家庭,他們會問「如何」,而不問「為什麼」。
Credit:Celia Chen

「妳說的沒錯,妳需要我的時候,我總是不在。我以為我一直在身邊保護著妳,我總算了解妳所說的不幸了。」

這是崔半島,為了賺錢養家,成天奔波在外被人當狗的先生的覺悟。

「有時候感情的糾結是情況所致,而不是因為誰的過錯。我們當時也許不該自以為時間能治療一切,而是要將心結逐一解開才對。」

這是馬珍珠,一位被困在客廳裡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妻子,在穿越時空明白更多先生的處境後的反省。

全世界上千上萬個家庭的經驗在薩提爾模式裡歸納出高度雷同的相似性,薩提爾女士將之整理為五種對應模式,同時透過各種理論架構和具象工具的應用,幫助決定走進婚姻的男男女女,用一致性的溝通,避免這種錯殺愛的誤解和遺憾,在家庭中隨時發生。

畢竟,現實中的我們沒有穿越時空的機會!!

愛不愛,唯用心而已;用心不用心,唯時間而已!

「那時候的我們不會計較得失,只是單純地跟著心走,彷彿全世界都圍繞著彼此打轉。我們那些想為彼此摘下星月的時光,還有心意,都消失到哪裡去了?現在的我們又是站在何處呢?」

一旦能在家裡彼此坦誠的溝通所有的期待與感受、觀點與渴望。一旦一個家庭是開放且彈性的家庭,能彼此滋潤,互相成就,這一個家庭,就可以避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習慣,同時避開那些因為「我以為」或「你總是」而卡住說不出口的誤解。(延伸閱讀:薩提爾共學:熟悉5種應對姿態,打開家庭同理溝通神祕通道)

這些彈性和開放,這些滋潤和成就,需要用心。而用心,來自於「時間」。人生在世,最珍貴的永遠是時間,愛一個人所有的用心,來自於時間的交換。年輕的我們,相愛的時候世界圍著彼此打轉,時間和用心不是在「你」身上,就是在「我」身上。

成家後的「你」和「我」,多了很多很多的「我們」,時間並沒有消失,而是消融在那個包含了「你」也包含了「我」的我們之中。

「你」和「我」之間的用心和愛,沒有消失,只是換了另外一種型式,被分配了更多,到因「你」因「我」而存在的「我們」之中。於是,當「你」和「我」深切知道,「我們」就是你也是我,無論是任何一個個人或整體的我們,價值感就相對容易與日俱增。

真正的開放和信任,經得起「彈性」和「變化」的挑戰。

真正的開放和信任,經得起「彈性」和「變化」的挑戰。
Credit:Celia Chen

反之,一旦「我們」之中少了「你」或少了「我」,任何一方的價值感失衡,婚姻關係也就開始少了信心,慢慢地少了信任,再慢慢的,誤會變多了,心結結上了,夫妻之間隔了一道厚厚的牆,所有曾經的「我們」也不再是現在或未來「我們」。(延伸閱讀:薩提爾共學:從「自我」邁向「高自我價值」!)

如果真心愛一個人,時間就會放在那個人身上。而夫妻間困難的是,我以為我做的這些是為了我們,是為了我們中的你,我把時間放在你身上好好愛著你,而你卻以為,做這些都只是為了我們中的我自己,我只是自私自利的愛自己。

於是關於婚姻關係中的種種,一切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藝術。如何駕馭技術成為藝術,關鍵鑰匙,仍是「愛」。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們以為自己不愛了,對方不愛了,想要掙脫婚姻的囚牢時,即使我們的靈魂無法像男女主角一樣回到過去重新開始,但我們的思考和想像力可以幫我們裝上翅膀,讓我們戴上另一副眼鏡,重新解讀彼此,重新看待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重新問自己:

「如果回到一開始,你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一樣愛上眼前這個男人或女人嗎?」

無論你最終的答案是「是」或「不是」,你回到過去的「旅程」最終是「回家」還是「移居」他地再也不回頭,你都會明白,你曾經深深愛過,而那個愛,雖然帶著傷,卻依然可以深深滋潤著,始終努力前行的自己。(EBM-Enjoy Being Mother 享受成為媽媽 🥰)

延伸閱讀:《享受成為媽媽》的心旅程,為什麼從「薩提爾模式」啟程?

推薦閱讀:《告白夫婦》─ 被習慣輕估的情感

推薦閱讀:好想回到過去?看《Go Back夫婦》寫出每對平凡夫妻的心路歷程,透過影劇療癒不平穩的日常

3.5 2 票數
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