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遇見一位台大的數位系助理教授,很年輕的老師,但很有想法和抱負,我們的談話,又把我拉回這一陣子一直在反覆思考的問題上⋯⋯

 

科技+媒體(含社群分享機制)+商業運作=降低了各種體驗的門檻;

然而,門檻的降低,到底是好,還不好?到底是禍,還是福?

 

這位年輕的老師,提出了深切的質疑和批判!

 

從小沒有學過音樂,也沒有認真練習過運動,總是能用小聰明輕易應付並且跟上學校系統教育的我,直到四十歲跟著女兒一起接觸和學習音樂、運動⋯⋯我才開始真正了解「學習的本質」。

 

了解,什麼是扎實,什麼又是糊成一片!

 

所有的學習都一樣,就算可以很快、很輕易的入門,要真的為了學習的樂趣而學習(而不是為了別人的讚美、嫉妒、賺錢等各種附加的原因⋯⋯而學習),就必須突破撞牆期,必須苦練,必須相當的投入和相當的付出,必須⋯⋯花苦功並且忍受長期的挫折和孤獨寂寞,因為重覆失敗修正的過程,很難說嘴,但結果,卻需要時間,而且往往是很長的時間,才能看見!

 

「科技+媒體+商業運作」成就「多元多樣體驗」的低門檻,雖然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幫助孩子及早探測或「感覺」出好像對什麼有興趣,卻往往也容易在過程中因為錯誤的溝通方式和結果,讓孩子低估了學習的難度,以及學好要付出的代價……錯誤的過程引導,更可能加速或加重孩子面對「無聊、寂寞、困難」等學習的撞牆期時,更輕易放棄。

 

於是年輕助教的擔心是,再過幾年,台灣的數學,就沒有傳人了⋯⋯

 

當大家一窩蜂的都往應用科學發展,而且是一股腦的都往「顯學」方向努力降低體驗和學習門檻,那麼造就的結果是不是就是現在的結果-量很多,卻都膚淺而雷同;當價值撐不起價格,於是意義和美感就在廉價的大量複製中迅速崩壞!

 

不管是在金融業發行連動債,或是在科技業追隨智慧型科技的新應用,還是現在回到媒體出版產業,想要更流暢的串起虛實整合的美麗新境界,我都深深相信一件事:工具只是中性的,可好可壞,端看使用的人如何使用它!

如何好好的使用工具,創造良善的效益?

如何有效的使用工具,創造更高更多的價值?

或許我們該思考的是:

 

我們要的,不是「早」就好,而是「對的時機」。

我們要的,不是「多」就好,而是「適當的質量」。

 

量產=便宜=更多人可以更快的、更廣的玩轉於各種體驗之間,但體驗,只是體驗,就像流行音樂帶來的直觀感動,和懂音樂的人能聽出的深層明白而共鳴,那是完全不同的,「深度,沒有科技能夠造就,只有時間能夠成就!」

 

最早跑上跑道的人,不一定是一直都在跑道上的人,也不一定是那個,跑道上最後剩下,真正領受跑到終點極致成就感和喜悅的,那個人!

 

看起來很像,和真正就是⋯⋯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然而,就算大家因為門檻的降低更錯誤的盲從,我仍然樂觀的相信,終究是會有人,看懂這十萬八千里的差別,成為踽踽獨行的先行領導者!

 

有些事,看似很簡單,其實很難;有些事,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

 

當大家都習慣先決定做「什麼」,再思考「如何」做,最後卡住才開始想「為什麼要做」時,只要反過來,先想清楚「為什麼」,自然知道「如何」做,也就自然能夠產生定見取捨「做什麼」⋯⋯

 

那麼,科技+媒體+商業模式 創造出來的多元體驗機會,就自然能被好好運用,也自然能輕易生出,差異化的價值和時間累積的複利了!

 

人生,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贏在終點;

人生,不是贏在每一個過程當下結果達標,而是贏在每一個過程持續結果的累積;

 

父母是,

孩子,也是,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

我知道這樣的思考不會有終點,但很高興這樣的思考,因為和孩子一起共學,而有了清楚的起點⋯⋯

2015.06.26 平凡媽發表於《未來Family》

Photo:Dhilung Kirat, CC Licensed.

4 1 投票
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