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媽媽的妳有在理財甚至投資嗎?還是只是穩穩的領薪水(或老公的家用),扣除開支後,再傻傻的將剩下的錢存進銀行裡而已?

讓筆者訝異的是,即使個人人脈範圍包含超過10年的金融業背景,但身邊有在理財並且投資的媽媽朋友並不多,大部份媽媽領到薪水並且搞定家用後,還能因應家庭財務支出目標分帳戶存點老本,並且為家人規劃安排了足夠的保險,就已經算是有在理財。

通常這些媽媽朋友沒有記帳習慣也不愛記帳,沒做過預算也不想做預算。突然有一天發現身邊的朋友股票或基金都賺了大錢,忍不住開戶後跟著老師或朋友聽名牌進出,就成為被法人和大戶收割的韮菜(賠錢的散戶投資人)。

妳不理財,財不理妳

每次聽到類似的經歷和故事,都覺得心疼。現代雙薪家庭比例偏高,很多媽媽不只需要照顧家庭也需要工作賺錢養家,學會理財投資可以讓辛苦賺來的錢幫妳賺到更多的錢,消極的目的是不讓妳的錢被時間偷走,因為通貨膨脹物價會愈來愈高,金錢的購買力反向愈來愈小。積極的目的,則是可以有個相對安穩的養老生活,更有機會在孩子長大離巢卸下父母的重責大任後,擁有足夠的錢可以圓滿人生夢想。

領老公死薪水的全職媽媽更需要學習投資理財,除了上述消極和積極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穩定的被動收入,讓自己的底氣可以更富足,即使自己不再靠勞力和時間工作賺錢,自我價值感和自我安全感也不會因此而降低,一旦婚姻遭逢重大變故,還能保障自己站在一個比較踏實的立基上,爭取身為媽媽應得的權益和尊重。

存到足夠多的錢,可以平衡媽媽失去的青春

CREDIT:https://www.freepik.com/free-vector/time-is-money-balance
存到足夠多的錢,可以平衡媽媽失去的青春

所以我在兩個女兒還小學時就開始耳提面命:長大以後的妳們可以暫時不賺錢,但一定要持續擁有賺錢的能力,這能力,不只是工作賺錢創造主動收入,還包含了理財投資「用錢賺錢」所創造的被動收入。

而在養成「用錢賺錢」的能力前,一定要先鞏固大腦思維的基礎,弄明白下面五個經濟學和投資學上非常基礎的關鍵概念:

關鍵字一:機會成本

維基百科裡對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的定義,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語的「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1]、魚與熊掌不可兼得[2] 。簡單來說,機會成本就是「所犧牲的代價」。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組成,「機會成本」會在你做每一次選擇時,發揮「改變過程和結果」的重大效用。舉個例子,現在家裡有150萬,先生想中年轉型創業,兒子想出國唸書,你們家最後會如何使用這筆錢?一般家庭可能會「直覺」的以孩子優先。理性的家庭,則會開始評估創業的時機和成功機會,以及兒子出國唸書所有必要和充要條件的彈性,如果爸爸的創業極有把握在未來的三年內賺回1000萬,那麼兒子出國唸書這個選項的機會成本就是1000萬,而不只是當下支付的150萬學費。

所以理性的家庭不會直接依直覺或情感決定,爸爸放棄創業機會,讓兒子直接出國唸書,而是先拿這筆錢創業,兒子則多花一到三年的時間準備出國,同時間,也尋找可能的其他方式(自己打工存錢,或者助學貸款等),加速出國讀書的可能性。

理性的考量機會成本後,妳的選擇和決定會更堅定!

理性的考量機會成本後,妳的選擇和決定會更堅定!
CREDIT:FREEPIC.COM

立刻加入《十年千萬》計劃,立刻報名上課學:

https://goblinlab.org/bundle/detail/4

不同的選擇,會造就這個家庭完全不同的命運,而生活中太多選擇,小到100塊我應該喝一杯咖啡,還是把它存下來為一個家庭共同目標努力,大到一次領到的退休金300萬,我應該拿去買股票,還是拿去做其他投資?!當然每一個選擇的困難,都不只有理性的機會成本數字精算,許多情感層面的抽象「價值」,可能倍數於它表面的「價格」。但有了理性的機會成本精算當做決策的底層核心,就算最後你因為「情感」因素「很笨很蠢」的選擇了機會成本高的選項(比方前例300萬還是決定先讓兒子出國唸書,可能因為兒子有先天罕見疾病,生命不能等⋯⋯),但經過清楚思考後的決定,會讓你的人生相對不容易回頭,活在「事後才知道⋯⋯」或「早知道就⋯⋯」的悔恨遺憾中。(延伸閱讀:這三個投資和經濟學重要觀念,扎實了我下半人生的起跑線!)

關鍵字二:複利

維基百科裡對複利率法[1](英文:compound interest)的定義,是一種計算利息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利息除了會根據本金計算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樣可以生息,因此俗稱「利滾利」、「驢打滾」或「利疊利」。只要計算利息的周期越密,財富增長越快,而隨著年期越長,複利效應亦會越為明顯。

單利和複利的概念,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實際生活裡,卻可能沒有好好的「用到」。比方買股票配到的現金股息直接領出來吃喝玩樂,而沒有讓它持續加入投資擴大投資本金,加乘複利的效果賺足「利滾利」的財富。又或者說知道複利威力強大,但是選擇把一筆錢存進利率只有1%的銀行利滾利,而不是透過學習,將錢投入相對穩定(但仍有賠錢風險)每年報酬率5%以上的投資選擇,讓複利滾出更多的財富。

只要提到複利,就會想到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他說複利是世界第8大奇蹟,為什麼呢?舉個容易懂的存錢實例,如果你每一天存下30元,你要存457年才能存到500萬,但如果套用複利概念,第一天存30元,第二天複利一倍存60元,第三天存120元⋯⋯以此累推,只要短短2年,就可以存到500萬,所需要存款時間的差距,足足差了200倍以上。(延伸閱讀:連愛因斯坦也驚到!一天存30塊起,兩年後就有500萬,72法則比中樂透更快發大財!

運用複利效應,才能真正留住你辛苦存下來的錢,用錢賺錢讓錢持續長大。

運用複利效應,才能真正留住你辛苦存下來的錢,用錢賺錢讓錢持續長大。
CREDIT:https://www.freepik.com/free-vector/investor-with-laptop-monitoring-growth

立刻加入《十年千萬》計劃,立刻報名上課學:

https://goblinlab.org/bundle/detail/4

所以開始投資前,一定要先建立清楚的複利概念。如果「時間」+「複利」,即使利率不是100%,只是少少的但相對確定的年化報酬率5%以上(比方每年固定配息5%以上的投資商品),加上時間的累積,每年5%的利息持續投入投資的本金裡利滾利,愈早開始時間愈長威力愈強大,資金投入愈密集資本成長的速度也愈快,就相對容易克服大環境的變動安穩養老,這一切不是虛幻的空想,只是在「長時間」累積財富的過程中,妳必須管控好自己內在因為恐懼或貪婪而執行的每一個動作,精明紀律或傻瓜懶惰的,確保每年5%以上年化報酬率的複利效應持續運作。

關鍵字三:風險

維基百科的定義:風險是相對某有機體的,指某可能發生的事件(辭源於航海者),如果發生,能阻礙有機體的發展,甚至走向衰亡,風險是指事件發生與否的不確定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存在著風險,即使是愛。也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絕對保證不變」的人事物存在。如果一切都可能變動,都會有風險,而且通常「高報酬=高風險」,但「低報酬≠低風險」,那要如何透過有效的方法控制風險,讓上述每年5%以上報酬的複利效應可以持續進行呢?

我自己的人生怎麼控制風險呢?針對財務,做好保險規劃;針對投資,進行資產配置;針對專案,先準備最壞應變(WORSE CASE);針對人情,直覺不對就保持距離。一路48年走來,從來不是身處安逸舒適環境,但不斷突破舒適圈的過程也算平安順遂,那是因為我始終超前佈署的習慣,總帶著難以抹滅的憂患意識,以致於必須學會用最小的成本控制好最大的風險,讓自己不被內在的恐懼綁架,得以勇往直前,並且持續前進。(延伸閱讀:保險的初衷是保障,不是存錢和賺錢)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從來沒有意識到風險的存在。只要針對風險的大小和發生機率,在事前做足理性評估和最小成本的應對準備,真的碰上了,妳可以相對從容的接受、面對、處理、放下。如果因為錯估情勢而必須承受風險帶來的危機甚至危險,也能相對安穩的在緊急情況下生出應變之道。最壞的狀況,發生了你完全沒有預期到的黑天鵝事件,妳也會在「當下已經盡了全力」的誠實自我面對中,讓自己好過一點,還是可能因為承受結果而難過、悲傷,但是可以避免人生從此跌入悔恨和遺憾的黑暗深淵。

關鍵字四:沈沒成本

維基百科的定義: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Prospective Costs)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我身邊有太多親友,放不下沈沒成本,以致於最後,他付出了更大的成本,收拾他曾經有機會止損的錯誤決定的爛攤子⋯⋯包括我自己,對沈沒成本已經有著明確的認知和意識,都難逃人性「捨不得」或「不甘願」兩種情緒的干擾和綁架,因而做出比之前錯誤決定更錯誤的下一個決定。

舉個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妳買了一張電影票走進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開場不久就明確知道這電影不是妳的菜,但已經付了票款而且不能退票,這張電影票的價錢就算是沉沒成本。因為捨不得這張電影票的錢(沈沒成本),只好忍耐在電影院內把電影看完,但妳其實可以在「機會成本」的評估下做其他的選擇,當下決定放棄這沈沒成本,回家把沒有時間上完的線上課程上完,創造其他可能更高的價值或產值。如果是妳,妳當下會做什麼選擇和決定?

理財投資上最常用到沈沒成本概念的行為就是「停損」。捨不得「停利」(有賺到錢先賣出手中股票獲利入袋)是因為人性的貪婪;捨不得「停損」則是因為人性的恐懼,害怕一認賠賣出,股價就開始跌深反彈;或者一認賠殺出,原本還只是帳面上的損失,卻立刻變成了真實的損失(沈沒成本),而且可能再也賺不回來。

人生許多時候必須放下妳的沈船成本,才能無所畏懼的繼續前進,發現更多的美好!

人生許多時候必須放下妳的沈船成本,才能無所畏懼的繼續前進,發現更多的美好!
CREDIT:https://www.freepik.com/free-vector/businessman-going-through

好股票或許可以忽視沈沒成本,只要一直抱著甚至往下分批買進更多更低價的股票,總有一天股價不但會漲回來還可能賺更多,但如果挑錯股票又捨不得停損(停止繼續損失),股價腰斬再腰斬,如果還是借錢投資,你的人生,或者一個家庭的其他獲利機會,就有可能被這捨不得的沈沒成本拖垮,陷入長期財務黑洞中。

關鍵字五:投資報酬率

維基百科的定義: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簡稱 ROI),經濟學名詞,指投資後所得的收益與成本間的百分比率。

投資報酬率一般可分為總報酬率(持有期間報酬率)、年化報酬率和年(平)均報酬率。總報酬率是不論資金投入時間,直接計算所有的報酬率,它的公式是:總報酬率=投資期間總利潤/投入成本。年(平)均報酬率則是將總報酬率再除以投資期間(以年為單位)。而最嚴格的年化報酬率則是去除通貨膨脹、資本成本或各種金融風險後所得到的內部報酬率,不但考慮了時間因素,還考慮了更多的風險和實際成本狀況,計算公式參考如後延伸閱讀。(延伸閱讀:什麼是「年化報酬率」?如何計算?附線上計算機)

所以在做所有投資決策時,我們主要參考的不是總報酬率,也不是年(平)均報酬率,而是年化報酬率。上述年複利5%的養老金儲蓄計劃,投資標的就要選擇年化報酬率5%以上的金融商品(一般存股族主要參考配發股利的配息殖利率)。

此外投資期間的總利潤通常包含買賣進出的差價(一般稱為資本利得或資本收益)與現金股息或股票股利(一般稱為非資本利得性之收益)。所以投資的總報酬率,兩者都必須納入總合計算。這又會因應個人不同的個性,有的人偏好賺差價,不論是極短線的當日沖銷操作或是中長線的波段操作,有的人則偏好價值投資長期存股,無論決定做哪一種投資都有賺有賠,所以建議最好因應你的個性選擇最適合你,而且晚上能安穩睡覺的投資方式,同時投資前一定要學會如何計算投資報酬率,並且以年化報酬率為參考標準,選擇最適合你家庭理財計畫的「利滾利」的長期投資標的。(延伸閱讀:[蕾咪] 投資教學-投資基本功?3分鐘學會計算投資報酬率與年化報酬率)

推薦免費學習課程:蕾咪《投資新手班》理財投資關鍵字

加入《十年千萬》免費Line社群,天天和一群專家達人共學財務自由退休:(通關密語-共好W)https://reurl.cc/vkyWyl

立刻加入《十年千萬》計劃,立刻報名上課學:

https://goblinlab.org/bundle/detail/4

5 1 投票
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