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我收桌子?!」、「為什麼家事只是我一個人的事?!」、「為什麼我每次都要被插隊⋯⋯」、「為什麼妹妹也有玩但挨罵的都只有我一個人⋯⋯」這些「為什麼」場景是不是聽起來耳熟能詳?!「為什麼是我」充斥在人生不同場域的對話之中,背後隱藏的受害者心態,會帶著主人慢慢躲進自己的受傷黑洞裡,無往再往下面對黑洞外的情境,進一步解決內在外在卡住的問題。有一個好方法可以幫助家人和自己擺脫「為什麼是我」的受害者心態,那就是紅遍職場逾廿年的QBQ,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問題背後的問題!

插入YT影片

QBQ精神是解決問題優先於確認問題

作者John G. Miller(後簡稱米勒)開宗明義的說:QBQ的關鍵在於「個人心態」。有人用「負責任」或「責任感」來比喻QBQ,但米勒更喜歡用「個人擔當」來解釋QBQ精神,也就是這幾年職場熱門關鍵字:「當責」。什麼是米勒所謂的個人擔當呢?

  1. 別再有小媳婦心態,怪東怪西或拖延。
  2. 我只能改變我自己。
  3. 當下就去執行。

因為「我只能改變我自己」,所以遵循QBQ思維,並內化為人生價值觀的人,相對容易「表裡如一」,因為凡事都從「我」而不是從「別人」做起。也因為一切操之在我,所以面對當下問題他可以自己決定如何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在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

米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由做出更好的決定,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為什麼是我的受害者心態,會讓自己陷入問題無法解決的僵局⋯⋯

為什麼是我的受害者心態,會讓自己陷入問題無法解決的僵局⋯⋯
Credit:Celia Chen

3個指導原則精熟QBQ

也因此,QBQ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指導原則如下:

  1. 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來發問。
  2. 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3. 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最棒的當責同時能「解決問題(僵局)」的問題是:我能做什麼?

對實踐QBQ的人來說,答案就在問題之中。只要能提出更好的問題,就會獲得更好的答案。所以所有的QBQ必須以「什麼」或「該如何」發問,而不是以「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開始發問。

為什麼米勒會強調,QBQ必須「別問為什麼」呢?(延伸閱讀: 賽門西奈克的黃金圈理論:凡事「先問為什麼」?!)因為一旦用「為什麼」發問,就會立刻掉入「為什麼」陷阱:如果問句是「XXX,為什麼?」或「XXX,為什麼不?」感受如何?!發問的人會感覺自己像受害者般軟弱無力,用「為什麼是我?」的語氣發問,就等於在說:「我受到周遭的人事物所陷害。」(延伸閱讀:擺脫「為什麼是我」受害者心態,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用「為什麼」發問,容易讓自己陷入「小媳婦」或「受害者」的泥淖中。

最棒的當責,最好的提問:我能做什麼?

最棒的當責,最好的提問:我能做什麼?
Credit:Celia Chen

QBQ好問題 PK 「為什麼是我?」和「為什麼不是你」爛問題

套用上面三個指導原則,我們可以來實際模擬家庭中的對話和發問,可以如何「轉變」!?

當關係和溝通卡頓時⋯⋯

  • 爛問題會問:為什麼你總是這樣,你都不能多替我想一下嗎?
  • QBQ好問題會問:我是不是遺漏了什麼資訊,我還可以如何做,好更了解對方呢?
  • 爛問題會問:為什麼這件事情到你手上就會變成這樣?你就不能好好解決問題嗎?
  • QBQ好問題會問:我能提供什麼解決方法呢?我如何用更有創意的方法解決問題?我要如何取得資訊展開下一步?⋯⋯

當自己心力憔粹覺得生活總是在空轉中時⋯⋯

  • 爛問題會問:還有哪些或我何時能聽到更多新訊息和新方法?
  • QBQ好問題會問:「我如何先運用自己已經聽到或學到的知識於工作或生活中⋯⋯」

最後回到家庭,更多的可能對話場景如下:

  • 爛問題會問: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孩子才會聽我的話?
  • QBQ好問題會問:我可以怎麼做,才能多理解孩子的想法?
  • 爛問題會問:我的女兒為什麼老說髒話?老是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 QBQ好問題會問:我該如何改進做父母的技巧,可以跟女兒好好溝通這些事?
  • 爛問題會問:是誰把客廳弄得一團混亂?為什麼你們房間亂成一團?為什麼你不能跟姐姐多學學?
  • QBQ好問題會問:我該如何幫助兒子或女兒度過這幾年辛苦的日子?
  • 爛問題會問:我兒子什麼時候才願意敞開心胸跟我說些內心話?
  • QBQ好問題會問:我可以怎麼改變,才能讓兒子更信任我一點?

米勒提醒,對話中一旦出現要命的停頓:問了一個問題後,得到的不是立即的回應,而是對方以空洞的眼神看著你,有時甚至是目露兇光,這就表示,你問了一個爛問題。

⭐️問題問對,答案就出來了!

⭐️你想問爛問題,還是QBQ好問題,選擇權操之在你。

QBQ-問對問題,找對答案!

QBQ-問對問題,找對答案!
Credit:Celia Chen

當責不是幫他人卸責,而是在個體堀起時代,擴大發揮每個「我」的最大影響力

有人因此解讀,QBQ原則只是在職場培養一群聽話好用的奴隸,幫助那些不做事或者總是逃避責任的人卸責,助長「能者多勞」的職場壞風氣。但米勒強調,這是沒有精熟洞悉QBQ真正精神的人的誤解和迷思,他說:

  • QBQ不是縱容別人,一肩扛起別人的義務與責任。

  • QBQ也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為別人代勞。

  • QBQ更不是服務他人,是「不服務」任何人。

QBQ只是在當下問自己,從我出發,深入思考已經發生的問題,還有沒有任何其他更好的可能解決方案?從我開始讓問題和情境扭轉,再一起思考大家同在一條船上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QBQ實踐的方法是:先修鍊自己的想法,接著能問出較好的問題,最後付諸行動。

⭐️重點不在「改變他人」,而是「先改變自己」。

⭐️隊友就是把你看透以後,仍覺得你是很好的人。

永遠相信還有更好的選擇

永遠相信還有更好的選擇
Credit:Celia Chen

要相信:任何事都可以選擇和改變

米勒同時指出,在遭逢沮喪或某種挑戰時,一般人往往會先產生負面和防衛的反應,這時最先出現腦海的,會是「錯誤的問題」。尤其是來到生命中未曾探索過的荒原時,我們通常有無數多個選擇要做。選擇什麼呢?不是「下個行動」,而是「下個想法」。選「錯想法」等於是落入情緒的羊頭草中,結果是責怪、抱怨與拖延。相反地,選「對想法」將賦予我們更豐富、更快意的人生,讓我們做出更有力量的決定,也連帶產生尊嚴與成就感。

至於壓力,也是一種選擇,同時壓力也是選擇的結果。無論壓力因何而起,你我永遠能選擇自己的回應,選擇憤怒以對,或是壓抑情緒做個悶葫蘆,更可以選擇擔心。不同的人對相同狀況會做出不同反應。當我們選擇問:「這種事為什麼落到我頭上?」時,會覺得自己毫無控制的權力,於是引導我們進入一種壓力巨大的小媳婦心態。就算我們真的是小媳婦,情緒也似乎很正常,但是「為什麼找上我?」的想法,只會使壓力越來越大。

所以當出現「錯問題」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是選擇拒絕,並提出更好、更有擔當的問題,例如:我該如何改變現狀?以及,我該如何盡自己的全力,來支持我的團隊或組織?

有時人們自以為別無選擇,因此說出:「我不得不」或「沒辦法」的話來,殊不知任何人都有選擇的餘地。因為即使是「不」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所以米勒建議:讓我們在事情還算不嚴重時,就把它處理掉吧!(延伸閱讀: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有選擇的)

我們常常會說:創意是跳脫框架的思考和行動,但米勒強調,他認為真正的創意是:在框架之內成功!在現有的條件下成功,反而更可能實現一開始的願望。反之,一味的將注意力放在不存在的事情上,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與精力。

QBQ落實,爛問題OUT,好問題IN!

QBQ落實,爛問題OUT,好問題IN!
Credit:Celia Chen

當父母貫徹實踐QBQ精神,孩子就能潛移默化學會擔當

在這本小書裡有很多小故事都非常精彩,這下面這個故事卻深得我這個媽媽的心⋯⋯

有一對父女架駛飛機,升空後不久老爸轉向女兒,用一種平靜、讓人放心的口吻說:「親愛的,引擎不動了,我得用不同的方式開這架飛機。」⋯⋯父親讓飛機進入俯衝狀態,並拼命按著開關,可是情況依舊。飛機越來越接近水面。他說:「史黛西,抓牢嘍!我們再試一次吧!」這次成功了,引擎點火了,廿分鐘後他們安全著陸。就在那時,這位「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傢伙,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父親,這位無所畏懼的大丈夫,轉頭看著他12歲的女兒,慈愛的輕拍她的肩膀說:「聽好啦,小甜心,你愛做什麼都行,就是別告訴妳媽!」

「就是別告訴妳媽!」太幽默的結尾,而那句「我得用不同的方式開這架飛機」,則顯現了這位父親扎實的QBQ智慧:轉換腦袋先忘掉眼前直覺反應的問題,再思考有沒有更正向能解決眼前問題的問題,很務實且冷靜的問自己:現在我要如何做,才可以改變現況。

資訊爆炸的現代,有很多人被拖延症所困擾,米勒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停止問那些「向外推責」的問題。當我們問「什麼時候?」,表示別無選擇,只能在一旁乾等,把行動推遲到未來,這就直接給了自己一個「拖延」的好理由。拖延會使進度停滯,還會使壓力上升。當事情越積越多時,我們開始感覺難以招架,於是剝奪了工作(行動)和生活的樂趣。

QBQ擔當的人不會責怪任何人,也不會責怪她自己

QBQ擔當的人不會責怪任何人,也不會責怪她自己
Credit:Celia Chen

他還提出了一個「責怪鏈」的專有名詞,他說,一種名叫「責怪」的瘟疫正在全球各地各行業各組織蔓延開來⋯⋯當問題發生時,人們只會一個勁的責怪並且提問:「究竟是誰搞的鬼」,這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反而會製造恐懼,摧毁創造力,在人與人之間築起高牆。

就像是爛水手責怪風向、爛教練責怪球員差、爛老師責怪學生笨、爛父母責怪孩子吵、爛工匠責怪工具遜⋯⋯不同角色責怪不同現象,我們可以照樣造句一萬句,然而QBQ有擔當的人會責怪誰呢?誰都不怪,他也不會怪自己,他不會把心力聚焦在「究責」,真正想要解決問題的人,會把心力聚焦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行動上面。

⭐️有擔當的人會責怪誰?誰都不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內。

引領孩子用用主人精神和行動,創造生命的奇蹟

我們都知道,未來世界將是由AI的機器人和演算法取代大量人力的世界,我們也都恐慌於,到底該怎麼培養我們的孩子,他才有能力在未來的世界活下去而且活得好!天下雜誌2015年專訪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時,他表示(專訪全文)

在二十一世紀,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是:解決重要問題、問出好問題、創造有趣的作品,以及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

米勒在本書也用了「主人精神」四個字回應:主人精神會承諾用自己的智力、心力和勞力解決問題,而且絕不爭功諉過。同時一切從我出發,言行合一,藉由說到做到,達到心口合一的境界。(延伸閱讀:善用正向的回應,創造一致性)

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是能夠提出好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人才。

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是能夠提出好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人才。
Credit:Celia Chen
背景圖:Freepik免費授權

美國神學家尼布爾著名的祈禱文原文是:「願上帝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願上帝賜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願上帝賜我智慧,明辨兩者的差異。」

⭐️米勒則改編祈禱文來進一步註解QBQ精神:「願上帝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人;願上帝賜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人;願上帝賜我智慧,了解那人就是我。」

你我都無法改變他人,除非他自己想要改變。你我也往往無從控制環境與結局,我們真正能掌控的,唯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一旦「我」開始改變了,我就可能「影響」身邊想改變的人一起改變。

我們全在「同一個」團隊中,在職場,這是我們所謂的「團隊」,在家裡,則是「家人」。我們很容易因為「別人」不「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而爭吵抱怨,但是這種區隔與對抗(立),只會內耗組織(家庭)的生命力。唯有每個人都將QBQ內化成日常的習慣,每個「我」都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還願意挺身而出,從我開始改變,進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影響隊友或家人一起改變,那道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和冰山,才有可能慢慢倒下或融化。(EBM-Enjoy Being Mother 享受成為媽媽 🥰)

快來買書一起QBQ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我們會不定期舉辦《QBQ》讀書會,報名參加請點擊此連結填寫報名表單,方便我們即時通知您!!😀立刻點擊報名~

你可能會喜歡: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說:家庭裡多問「如何」,少問「為什麼」!

5步驟3學習,共好在我家,親密關係不卡頓!

3.5 2 票數
文章評分